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——《夺冠》

妙介子 妙看影视 2022-08-04

点击蓝字

关注妙妙

今天聊聊电影《夺冠》。

片名Leap (2020),别名中国女排。

1986年9月13日,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“五连冠”的队伍。由此女排精神激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。

《夺冠》在改名风波前就叫《中国女排》,讲述的就是中国女排在三代主要教练的带领下,一次次从低谷中走出,不断夺冠的故事。

《夺冠》预告片

可惜的是,在影片上映前,陈忠和发文说影片抹黑自己,要求删除自己全部片段。于是重新上瘾的《夺冠》中篇剪掉了很多陈忠和的片段,故事看起来有些跳跃,但对观影影响不是特别大。

《夺冠》原定于2020年春节档上映,后来疫情原因而撤档。我觉得这个撤档决定十分合适,毕竟这部影片不太适合喜庆的节日氛围观看,而作为国庆贺礼片倒是比较合适。

“一锤一个雷霆,真是铁榔头啊!”

1984年体育评论员宋世雄在解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比赛时,这样形容郎平。“铁榔头”也成了郎平的称号。

《夺冠》整个故事变成以郎平故事为主线,通过这个中国女排灵魂人物,串起80年代的女排到现在女排的几十年故事。

大家都知道命题作文不好写。《夺冠》也一样。

原本作为贺岁片,《中国女排》想要拍出女排精神的主旋律,撤档退到国庆节,《夺冠》则要通过郎平等人的事迹表达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、掉皮不掉队的精神内涵。

在一部短短的电影中,要把几十年的事情挑重点拍出来,还要找出一条主线,还要突出这一届的成绩,很难。

所以我们不要太苛求《夺冠》在多场重要比赛所做的取舍,这个活儿不好做。

中国女排经历了沉沉浮浮,经历过颠覆,也坠入过低谷。正是这种打死不服输的精神,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学习。

先看看中国女排的历史:

“五连冠”时期迎来了中国女排第一个巅峰:

袁伟民(1976年-1984年):率队完成1981世界杯、1982世锦赛、1984奥运会冠军“三连冠”。

邓若曾(1984年-1985年):率队夺得1985世界杯冠军,实现了四连冠。

张蓉芳(1986年):率队夺得1986世锦赛冠军,实现史无前例的五连冠。

随后进入相对的低谷时期:

李耀先(1987年-1988年):汉城奥运会止步半决赛。

胡进(1989年-1992年):巴塞罗那奥运会止步第七名。

栗晓峰(1993年-1994年):世锦赛止步第八名。

郎平(1995年-1999年3月):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得银牌。

胡进(1999年-2000年):悉尼奥运会止步第五名。

再进入夺冠时期,斩获2个世界冠军:

陈忠和(2001年-2008年):率队获得2003世界杯、2004奥运会冠军。

又进入相对低谷时期:

蔡斌(2009年-2010年)、王宝泉(2010年3月-9月)均无成绩。

俞觉敏(2010年9月-2012年9月):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止步第五名。

又重回夺冠时期:

郎平(2013年4月至今):率队夺得2015世界杯、2016奥运会、2019世界杯3座冠军。

在这10个世界冠军中,最重要三个奥运冠军分别是袁伟民、陈忠和和郎平率队完成的。但影片并没有按比例或者有侧重地表现这三个人,而是通过重要人物郎平串起了几十年故事。

《夺冠》则因为种种原因,着重表现了80年代夺冠和2016年与巴西队的小组赛。你或许会觉得很好奇,一个名叫《夺冠》的影片,着重表现的比赛居然不是决赛,哪怕在2016奥运会夺得了冠军,表现的也只是小组赛。有些东西只能看破不说破,懂的自然懂。

女排精神值得就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、勇敢拼搏精神。具体表现就是扎扎实实,勤学苦练,无所畏惧,顽强拼搏,同甘共苦,团结战斗,刻苦钻研,勇攀高峰。

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和值得发扬女排精神,不论工作学习,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肯定是一件值得肯定鼓励的好事。

现在再提女排精神,更多地是在其他行业,时代变迁,传统的竞技体力已经不是大力出奇迹的时代。

现代竞技体育比的可不是单纯的身体力量。单纯的大力出奇迹也只能在少数纯力量项目上才有效。比如那些穷国都会在对设施和科技要求简陋的项目上取得好成绩,在需要有设施和科技支撑的项目,都会成绩不佳。

现代竞技体育考验的更是背后的后勤体系。就像片中提到计算机分析球员一样,三十年前科技水平落后的时候,我们只能依靠提高球网,试图大力出奇迹;三十年后,我们就可以轻松在场外算出对方球员特点,寻找突破口,改变策略击败对手。

这就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魅力。就像现在火热的电子竞技一样,教练和数据分析师都是制胜关键。人定胜天大力出奇迹,很多时候是一种悲壮的口号。只有本身技战术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平都提升,竞技体育才能搞得好。

一个反面教材就是每次都会被拿出来鞭尸的男子足球。后勤保障、工资薪酬都已经做到万中无一的水准,从业人员本身却缺乏精气神,满脑子都是捞一笔走人,成绩自然一塌糊涂。

其实倒不如像影片中男排给女排做陪练那样,男子足球存在的意义倒不妨变成给女子足球做陪练。毕竟国家强大了,不必每个方面都要拿世界第一,浪费钱的玩意儿就别再砸钱了。

看看上面写的女排成绩就会发现,只要女排没有夺冠,就是“低谷”时期。对女排的要求就一定是夺冠,是不是太过苛求,你看看男子足球,进过一次世界杯就像夺了冠似的,一群人还惯着捧着。结果就是有的球员名字在搜索引擎里都搜不到了……

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是《夺冠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事情。一般热门一点的电影都会有“如何评价XX电影”“XX电影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事情”等常见问题。《夺冠》也不例外。

其实这个问题最值得人思考的答案就是,如果不是郎平的个人光环,切实有力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,如果还按照推出体能测试的一帮人的玩法,女排还可能重返巅峰么。

此外,如果郎平在2008年执导美国队之后,没有再回到中国队主教练的位置上,观众们还会对她有现在的评价么。“中国队输了,他们连骂都只是骂你。”赢了一场最想输的比赛,个中滋味岂是键盘侠能够理解的。

不考虑前面提到的一些瑕疵和影片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波折,《夺冠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。

尤其值得称道的是,影片中的女排运动员都是女排队员自己扮演的,只有三任教练由著名演员出演。毕竟教练需要演出气势,队员则需要真刀真枪的比赛,普通人完全不能做到,女排姑娘们的表现也都是可圈可点。

观影时关好门窗,不然会觉得风沙挺大。

如果觉得沙子多,那就多看看张常宁转球,把沙子转掉。

输赢不重要的时候,才是真正的强大。当年需要依靠体育迅速在国际上提升地位,那一辈人身上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。

如果依旧那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,那只能说明还不够强大,还需要依靠“夺冠”的方式来证明自己。

现在则不同了,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,即便输一场比赛,也是不影响我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。有偶像可以,但不需要成为偶像,我们只要做好我们自己。

我们这次能够迅速战胜疫情,在全世界范围内傲视群雄,2020年实现经济正增长,这就是夺冠的最好证明。《夺冠》等一大票电影能够上映,影院恢复营业,本身就是国家的胜利。

我们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,曾经辉煌过千百年,只是近现代遭遇过不幸,现在我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,夺冠将成为我们的新常态。

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

跌倒不放弃,重回巅峰。

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,欢迎关注公众号:妙看影视

分享、在看与点赞

只要你点,我们就是好胖友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